新西兰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古代打渔该了解啥先看看大清长山群岛的渔 [复制链接]

1#

长山群岛位于我国黄海北部海域,拥有着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渔业环境。长山群岛是我国黄海北部海域最重要的群岛,黄海渔场亦是我国古代四大渔场之一,海洋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其研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

从历史的角度梳理长山群岛海洋渔业经济活动开发的历程,可以使人们对其渔业发展过程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长山群岛的了解,亦有利于充分挖掘长山群岛的经济历史价值。清朝时期,长山群岛渔业发展历经坎坷,其渔业活动亦有属于自己的区域特色。

长山群岛的海洋渔业环境

针对长山群岛渔民而言,其活动区域主要包括岛屿沿岸海域、黄海北部海域等。封建时期的社会生产力限制渔民捕鱼的海域范围,故此时渔民的主要捕捞范围仍在岛屿周围以及沿岸附近海域,但这并不影响渔获量。

各岛岛屿地势差异显著,各个海区特点不尽相同,致使长山群岛拥有许多优良滩涂和渔场等。此外,辽东半岛的鸭绿江、大洋河、庄河、碧流河等河水流入海中,对长山群岛北部海域有着较为明显影响。群岛周围的水文环境甚是适合渔民小型作业。

早在新石器时期,长山群岛的渔业资源就已经被人类所利用。根据19世纪末日本学者在我国考古调查活动和建国后所发现的相关文物资料显示,辽宁有多处贝丘遗址,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和长山群岛上。

贝丘遗址的出现说明在新石器时期,长山群岛便有了众多的贝类资源。有清一代,长山群岛己开发利用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该区域的鱼类资源种类十分丰富,而且还不包括当时的海兽资源。

相关资料显示,明清时期,海狗、海狮分布于长山列岛。此外,黄海北部海域也曾出现过鲸类活动。康乾年间,黄海北部由于青鱼增殖,鲸类成群在此活动。

长山群岛之所以拥有如此丰富的鱼类资源与其优良的海洋环境以及渔场资源有关。辽宁省的鸭绿江口渔场、长山群岛渔场、辽东湾渔场等现代中国主要的海洋渔场,在明清时代,广大的渔民都做过相当精深地开发。

虽然渔场的位置会随着鱼类的洄游、觅食、产卵等活动以及海域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根据以上古今资料相对比,依然可以推断出有清一代长山群岛都是重要的海洋渔场场所。清代黄海海域的海洋渔业资源不仅品类繁多,数量丰富,其利用价值也较高。

该区域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主要原因除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外,也与清王朝所实施的“海禁”政策有关。这一政策虽对沿海及岛屿居民生活造成严重打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该区域海洋渔业资源循环再生发展。

长山群岛海业捕捞工具

濒海者以捕鱼为主,群岛内渔业生产活动由来已久。远在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在此处依海为生,繁衍生息。此外,在长山群岛上也出土了鱼钩、鱼叉、网坠等渔具。这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捕鱼工具。

因区域与鱼的种类不同,故渔民对此所采取的作业方式和工具亦有之不同。渔民所使用之捕鱼工具主要分为渔船和渔具,根据出海距离远近的不同,渔船又可分为近海渔船和远洋渔船;渔具则包括沿岸定置、潮间带渔具和在渔船上搭载的渔具。由于目前并没有以长山群岛为主体的系统古籍资料,故只能根据和其相关史料进行推测撰写。

从传统到近代化——渔船的发展。渔船对于渔民的重要性犹如耕作工具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其发展在我国已是日久岁深,历史悠久。时代在发展,造船技术亦随之进步。

秦汉时期的重大突破,宋代日渐成熟,元代再度发展,明初“郑和下西洋”宝藏船也从侧面证实了船舶技术发展另一个新的阶段,可到了明后至清一代,随着“海禁”政策的愈演愈烈,渔船的发展也大受限制

清代康熙四十二年(),渔民如若想造船出海捕鱼,需当堂画押保结,才可出海,此政策一直持续到道光五年(),在此期间,渔船制造并未出现大的变动。制造船只之前需要上报审批,并且各类船只规格也受官方政府的限制。

乾隆五十八年()以后,奉省渔船的造船规格又有了新的限制。因渔船规制所限,该区域渔船类型大多适用于近海捕捞和流动渔业。黄海北部渔船的主要类型有:小、大舳板、挂篓船、快钩船、钓钩船、小、大橛子、排子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沙俄强租旅大,这一时期长山群岛也在其管理之下。此时的渔船大多是载重千百公斤的班船,适宜在距海岸线较近的水域活动,也有少数载重为几千公斤木帆船,此类船只适宜远岸作业,可行驶至烟威地带、辽东湾及黄河北部沿岸进行渔业生产。

随着外国技术的传入,我国也出现了动力渔船,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轮船拖网和汽船手操网。由此可知,虽然我国已经出现新式渔船,但在奉天地区还是少见,但相比之以前仍是有所进步。

总体而言,有清一代,长山群岛海洋渔船的发展并无“质”的飞跃。黄海北部海域以排子、榷子为主要船型。大多数渔船受政策影响为单桅渔船,并且用于近海捕捞,后面船只载重量和远航程度虽有发展,但受政策与战争的影响,其发展速度与规模要逊于上海等沿海地区。

长山群岛海业的捕捞方式

徒手捕鱼捉虾是每位渔民必备之基本捕捞方式,长山群岛内的渔民在自己漫长的渔捞生涯中,不断摸索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延续至近代,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捕捞方式。

有清以降,长山群岛渔民的作业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近岸作业和远海作业。

近岸作业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是赤手捕捉。这是一种较为传统且常见的捕捞方式,有时随着海水的潮涨潮落,岛屿居民就能在岸边赤手捉鱼、虾蟹等渔获物。

二是叉、射方法捕鱼。用一些简易的捕鱼工具如鱼叉等,对岸边较大的鱼类进行捕捉。

三是垂钓。此类作业方法或在岸边定点钓鱼,也可乘舟,于海上垂钓。

四是近岸定置网具。定置网具的种类主要有江头网、亮子网、绞罛、扳罛网、口袋网、挂子网等。

远海作业方式基本都和所使用渔具及其捕捞方式相关,工具不同作业方法也不同。

该海域的流网以及打濑网捕捞皆是日本作业方式,之所出现如此情形则是和当时局势有关,二十世纪初日本强占旅大及其下辖的长山群岛,在日本管理期间,其岛屿渔民的作业方式也受日本影响,中日捞鱼之法互用。

此外,史料记载该海域有机船底曳网、潜水器两种作业方式。晚清时我国已有轮船拖网和汽船手操网渔业,因此机船底曳网的作业方式极有可能是那时传入我国。

但关于潜水器这项作业方式,因无详细史料记载,目前无法判断此捕捞工具是出现于晚清时期还是民国时期,故此内容便不再叙述。捕捞作业方式除了和出海距离有关,也和鱼的品种、海域以及节气等有关。

综上而知,该区域的捕捞方式多种多样,适用范围广,对于某些鱼群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晚清时期,其作业方式受日本影响,部分渔民捕鱼时采取中日方法相间用之。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一方法也促进了长山群岛海洋渔业作业方式多样化发展,同时也凸显了黄海海域捕鱼方式的区域特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