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揭秘恒生电子支配金融IT市场内幕kbdqblcf [复制链接]

1#

揭秘恒生电子“支配”金融IT市场内幕


被指打下行业地位后疯狂涨价报价为同行2.5


    8倍


    特约肖玫丽发自广州


    马云控股恒生电子的计划,将恒生电子再次带入公众的视野。


    日前,恒生电子发布公告称,由马云持股99.13%的浙江融信,拟33亿受让恒生集团100%的股份,交易完成后,马云将成为恒生电子的实际控制人。


    恒生电子没有阿里巴巴那样如雷贯耳,但在金融领域,恒生电子却是各大基金公司、券商等IT交易系统的老大。


    当新基民开通基金账户时,将近6成是通过恒生电子的开放式基金登记过户系统完成的。基金经理们下达买卖指令,9成左右也是通过恒生电子的投资交易管理系统进行的。在基金、证券、保险、信托资管领域核心市场,恒生电子长期占据最高达93%的市场占有率,远超同行业的竞争对手。


    恒生电子俨然成了一条金融IT系统大鳄。不过,近两年也陷入了


    价格高于同行三倍


    、


    零报价抢生意


    、


    金融企业议价空间为零


    等争议漩涡,许多媒体纷纷为恒生电子贴上


    垄断者


    的标签。


    时代周报调查发现,在相同的产品要求下,恒生电子的报价差不多是同行的2.5


    8倍。


    不过,在舆论的漩涡中心


    恒生电子却认为,在金融IT这个市场里面,金融机构是甲方,像恒生电子这样的供应商则是处于弱势地位。


    而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律师于定勇认为:


    一家企业占据50%的市场份额,就占据了支配地位。但只有当这样的企业滥用了支配地位时,才能称为垄断。


        打下行业地位后疯狂涨价


    其实,恒生电子在金融IT业内早已声名显赫。


    自成立之初经历了


    研发国债期货交易系统恰逢监管部门叫停


    的滑铁卢之后,恒生电子着力研发证券系统、首套基金交易系统软件,并迅速取得证券、基金等机构的认可,在当时几乎占领基金交易系统100%的市场份额。


        拿到第一标很重要。恒生电子在许多交易系统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就在于它的首发性。


    光大证券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


    不过,恒生电子成为行业龙头的主要拐点,应该在于恒生电子的上市计划。2003年底,恒生电子几乎与金证科技同时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而恒生电子与金证科技,也由此成为同行业中首批成功上市的企业。


    同为上市公司,恒生电子紧跟第一轮金融信息化浪潮,与金证科技拉开差距。据相关统计,2006-2008


    年,金证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只有2.77%与14.64%。与此同时,恒生电子凭借坚守在金融IT研发领域,以及在证券、基金IT


    领域原有的产品和技术储备,在此轮牛市行情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6.09%、65.51%,远超竞争对手,成为行业内的大赢家。


    令人意外的是,2007年,恒生电子被指开始了疯狂的涨价行动,把系统产品价格提高了50%-80%左右。


    以前可能100万就能买到TA系统和直销系统,现在光一个直销系统就几百万,还不能议价。后期的维护费也非常高,高过其他供应商。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的后台IT人士向爆料。


    时代周报先后向金牛趋势、顶点软件、恒生电子三家公司的市场部门拿到了报价。在相同的产品要求下,金牛趋势报价30万,顶点软件报价50


    100万,而恒生电子却报出了250万的高价。


        恒生电子的价格向来都是这么高的。但是他们提供的系统我们也能做出来。


    顶点软件一名内部人士向说道。


    而恒生电子董秘童晨晖则向时代周报回应称


    我们有几百条产品线,所以在价格上存在三种情况,一个是我们的产品价格比较高,一个是价格跟其他同行一样,一个是价格比较低,所以要看具体的情况。后期服务费也是一样。


    。


    此前许多媒体曾曝光,恒生电子给金融机构和同行带来了


    垄断


    之困。比如,其中既有证券公司为引入其他IT系统供应商的创新交易系统,被恒生方要求一个接口收费300


    500万,而且没有议价空间;又有恒生在金融机构招标过程中,为了确保能够拿下标的,进行


    永远是对手报价的七折


    、


    零报价


    等凶猛营销。


    对上述质疑,童晨晖认为,金融机构是甲方,在面对一个新的客户或者在做一个新产品的拓展的初期的时候,合法的价格竞争也是一个很正常的市场行为。


        而一些个例,我现在也无法核实。哪怕甲方也好,或者甲方公司的人,他们看待商品价值的观点会不一样,价格高了或者低了,这些都是主观的判断。在这个市场里面,供应商还是比较弱势的。甲方会找很多供应商来谈判,在双方的关系里面,更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收购最大竞争对手股份


    业绩持续飘红的恒生电子,引人注目的前行方式,当属2009年和2010年的两次收购。


    2009年6月11日,恒生电子宣布全额收购票据业务软件龙头企业力铭科技。不到半年,上海业内起步较早、处于领先地位的金融数据服务机构上海聚源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上海聚源


    ),亦与恒生电子结盟,正式成为恒生电子的全资子公司。


        收购上海力铭,是因为上海立名是做银行票据业务。而另一个企业上海聚源是做金融数据的,也是我们没有涉足的业务。其实整个行业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涉足的范围,所以还是需要以后去逐步逐步壮大起来。


    童晨晖向介绍道。


    当时,恒生电子是以证券投资相关业务切入银行IT市场,并占据很高的市场占有率。通过此次收购力铭科技,恒生电子正式进入银行票据业务管理软件市场。


    而对上海聚源的收购意义更加深远。上海聚源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数据提供商,业务面、产品线均已齐全。如果将核心的交易软件称之为后端,直接面向投资者的金融数据服务端称之为前端,那么收购上海聚源对于恒生电子而言则是战略性收购,意在前后端的融合,贯穿起一条IT


    服务的络:从


    买什么


    到


    怎么买


    。同时,前端直接面向客户,拓宽了恒生电子以往的机构客户群,为恒生电子打开了另外一片天地。


    与上述收购几乎同步进行的,还有恒生电子买入其最大的竞争对手


    金证股份的股份。


    时代周报查阅金证股份的年报发现,2009年下半年,恒生电子持股214.1114万股,占比1.56%,这是恒生电子第一次出现在金证股份的前十大股东里。截至至2011年上半年,恒生电子及其大股东恒生电子集团合计持股金证股份4.06%,距离举牌收购5%的红线近在咫尺。


    对此,有业内人士猜测,恒生电子入股金证股份,意在逐步攻城略池,最终实现收购意图。但也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恒生电子为了打压竞争对手,或者是预防性收购,对冲风险


    即使竞争对手做大了,也可以享受市场收益。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2013年4月1日


    6月30日、2013年7月1日


    7月8日两段时期,恒生电子又先后出售金证股份的股份。随后查看金证股份2013年年报,持股前十名股东早已没有恒生电子的身影。


        买入一个公司的股份是考虑到收益会比较大。我们之前考虑的话,是考虑这个公司的价值会被低估了。我们主要是基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考虑。


    童晨晖说道。


    经历了一系列的系统开发、业务扩张,截止到2012年,恒生电子在基金、证券、保险、信托资管领域核心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93%、80%、90%、75%,在证券账户系统、证券柜台系统、银行理财业务平台、信托核心业务平台、期货核心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7%、43%、85%、41%、42%。诚如许多媒体所说,恒生电子几乎


    垄断


    了市场。


        一般在法律上,占据市场1/2叫占据市场支配地位。


    于定勇表示,如果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中小企业进行打压、哄抬物价等,才构成垄断。而恒生电子是否垄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普通消费者或中小企业不同,其甲方单位金融机构本身就很强势,不能一概而论。


    马云入股数据安全成疑


    日前,恒生电子发布公告称,恒生电子接到公司控股股东恒生集团的书面通知,浙江融信拟以现金方式受让恒生集团100%的股份,合计交易总金额约为32.99


    亿元人民币。信息显示,马云持有浙江融信99.13%股份,谢世煌持有浙江融信0.86%的股份,交易完成后,马云将成为恒生电子的实际控制人。


    平安证券分析师符健在其分析报告中指出:恒生传统业务主要来自证券、基金、银行等传统to


    B客户,考虑到阿里系已控股天弘,未来很可能会涉足证券,虽然同行用同行IT


    系统在国外有先例(日本野村综研),但很显然这对恒生传统业务不会是利好。


        我个人觉得我们原来的控股股东结构不是很好,比较分散,所以说我们在做业务的决策时会比较慢。马云的加入在决策效率上给我们带来帮助。


    恒生电子董秘童晨晖告诉。


    相关资料显示,恒生电子的股权结构一直比较分散,小股东居多,当年恒生电子申请IPO时,甚至没有实际控制人,于是才作出


    恒生集团


    这一层结构。这样,恒生电子的原始股东多转为恒生集团的股东,恒生集团成为恒生电子的实际控制人。


    对于外界比较关注的数据安全问题,童晨晖认为,金融机构的环境都分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即使是对内部人员都有防火墙、指纹认证等保密限制,更何况是系统供应商这种外部人员。所以恒生电子不可能接触到金融机构的数据,也就没有数据安全方面的忧虑。


    另外,童晨晖表示,


    现在交易还没落地。假设以后马云成功控股,那也是未来才能知道是否会对我们的业务范围带来转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